廟是老百姓的說法,有香火就喜歡稱之為廟,在佛教,皆以“禪寺”為名。沒到一處,只要有寺廟,不分大小,都會進去看一下。中國地大物博,一般寺院的占地面積也都比較大,在這方面的心思也花得不多,但是卻將寺院的布置著實進行了一番研究。而不管是怎樣的寺院庭院,都離不開石雕的身影。中國寺院格局幾乎千篇一律,都是坐北朝南,這些建筑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或藏經(jīng)樓。這些石雕元素可以將寺廟園林景觀的意蘊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如石雕小沙彌、小石燈一類的。
石雕小沙彌是人的一種本真狀態(tài),天真、勤奮、善良。他是人性樸實無華的寫照,擺個石雕小沙彌時常對照自己,勉勵自己常行于途,不忘初心,方能收貨歡喜心和大自在。在寺廟園林休息等處能見到一些不一樣的石雕擺件-小沙彌石雕,其實是讓人很舒服的感覺。小沙彌呆萌有趣,擺放在寺院園林景區(qū)中常常能博得游人一笑。
別人眼中的石雕小沙彌一般都是以圓雕為主,高度一般都在80公分以內。與普通的小朋友身高差不多。小沙彌石雕擺件具備傳統(tǒng)佛像造型的那種禪意和靈氣,這是現(xiàn)實人物中所沒辦法具備的。同時,小沙彌又有孩童的那種心理,表現(xiàn)在行為上就是各種各樣的或俏皮可愛、或逗趣詼諧的造型,為寺院的這種場所更添加了一份獨特的生氣。作為孩童,小沙彌其實也是在向人們傳遞一種意境,那就是保持童真,無欲無求,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做到佛教中所說的六根清凈。筆者曾經(jīng)也翻閱過關于小沙彌介紹的一些資料,那是對年幼時就出家弟子的稱呼。他們的內心是一生中最純潔的時期,如果能在此時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就能成為佛教的重要人物。在過去,許多小沙彌之所以會遁入空門,也是有各種各樣的令人唏噓的原因,才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出家。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種小孩童是非常不幸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佛法的熏陶下,在寺院僧侶的照顧下,反而能保持本心,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