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有了解石柱子的話應該就只有天安門上的石雕龍柱,歷史悠久的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廣場步伐的加快,在石柱上的雕刻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樣式。在城市廣場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十二生肖文化柱。十二生肖雕刻是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價值,在城市文化起到不一樣的重要作用。那么這些石雕文化柱是起源于什么時候呢?
文化柱的起源和發(fā)展文化柱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對美與精神的追求就不曾停歇。所講述的文化柱,是作為圖騰柱、華表、方尖碑、紀念柱等一系列柱狀雕塑作品的統(tǒng)稱出現(xiàn)的,為的是便于論述柱狀雕塑的藝術特征。廣場生肖柱子雕刻原本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不論是從十二生肖圖片的根源追溯還是從歷史考古中驗證,都可得知十二生肖文化柱子雕刻在中國文化歷史中經(jīng)過了漫長的演變和傳承。最早的十二生肖柱子是與天文相關,后來發(fā)展成中國重要的干支紀年法,沿用至今。另外,十二生肖還出現(xiàn)在大量的器物上,不同時期形象有別。
我們廠設計師歐陽廣彬在制作經(jīng)驗中,把十二生肖文化柱浮雕在雕塑形制上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形象,浮雕展現(xiàn)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種,且在墓葬、園林中均以立體雕塑樣式成套出現(xiàn)。有的是根據(jù)圓明園中的十二生肖銅首改進的,雖然其為中西雕塑的結合之物,可也不失中國的文化內(nèi)涵。這只是單純的從十二生肖文化柱在雕刻中,十二生肖的形象宗源來看,十二生肖柱子作為建筑中的一部分的實用意義來說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有著裝飾和美化作用。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文化柱最初的出現(xiàn)形式,應該是即產(chǎn)生于人們的勞動,又帶有功利性的藝術形式,即今天我們所稱的圖騰柱、十二生肖柱子等。廣場文化柱體現(xiàn)分割功能的時候一般是將文化柱單排放置在廣場邊緣地帶或者出入口處,通過石雕文化柱來分割開廣場空間和外部空間,也可以在公共空間內(nèi)部劃分出不同的區(qū)域例如榆林文化廣場文化柱便是通過直線排列方式。
在中國的古建筑中,人們常說“墻倒屋不塌”。這是因為在建筑當中有柱子在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也被廣泛的用于寺廟,宮殿和住宅當中。在石柱上雕刻龍等各種吉祥裝飾圖案,特別是在寺廟是最常見的,它們盤云駕云,有飛龍上天的氣勢,可見雕刻工藝是多么的精湛。那么出現(xiàn)這樣活靈活現(xiàn)的作品是如何雕刻出來的呢?
首先要勾勒概況,就是在選好的石料將龍柱的大約概況畫出來,以便合理運用石料和把握龍柱的整體形狀,這一步也是對石雕龍柱的規(guī)劃,它關系到是否能雕刻出完美的龍柱作品來。頭部雕刻是最能體現(xiàn)龍的特征,也是整個部分最為復雜的,它是由角、耳、眼、額、鼻、腮、胡須、發(fā)、舌頭、齒等部分組成的。在畫龍頭時頭部要先用直線確定龍頭的各部分分布位置,畫好每個部位的區(qū)位。龍的鼻端至龍角的起點大致為龍的臉部。龍的雙角、雙眼、鼻翼和水須都是互相平行的。一直以來,畫龍都是不可以合嘴的、閉眼、低頭。龍頭在雕刻中一般都是仰頭,嘴巴張大,吐舌。在畫時應注意的是,不管龍的嘴巴張開有多大,其上下兩嘴唇張開的弧度都應在同一個圓心上,嘴巴張得越大,其弧度也就越大。
龍的撩牙是從嘴的根部生出,一般在兩眼的延長線上,嘴角和龍腮大都作圓弧狀。耳朵生長在嘴根的后面,呈牛耳的形狀,和龍的眉毛并長。水須依附著鼻翼,觸須緊貼在鼻翼的后面生出,向前或向后延伸,要流利挺健,一般呈S形彎曲。龍眼要突出,猶如金魚的眼睛,也有畫成虎眼的,要強調(diào)炯炯有神。鼻翼和獅鼻相似,象征其富貴榮華,也有畫成牛鼻的。如果龍頭整體都雕刻差不多,到了龍身和龍尾就會比較簡單了。經(jīng)過粗胚,粗雕,整體也勾勒出后,最后就是要進行慢慢的細雕,修改,處處慎重,一邊鉆一邊進行調(diào)查,憑著雕刻師傅的經(jīng)歷隨時調(diào)整鉆的力度和方向,這樣如果有一點點差錯,也能在最短時間修改過來。進行到這里,一件石雕龍柱也差不多都雕刻完成,一條活靈活現(xiàn)的龍也就雕刻在石柱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