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祠堂門口蹲著兩只石獅子,不知已經(jīng)蹲了多少年。青灰色的石料上爬滿了歲月的痕跡,風(fēng)吹雨打,日曬霜凍,在它們身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淺不一的溝壑。
左邊那只踩著繡球,右邊那只護(hù)著幼崽,都是老樣式。雕工算不得精細(xì),獅子的鬃毛像是一簇簇燃燒的火焰,張開的嘴里本該含著石球,如今卻只剩下個黑窟窿。石匠老李說,這手藝在他們這一行叫"粗活",講究的是個氣勢,倒不必太過細(xì)致。
祠堂早先是族里議事的地方,后來改成了學(xué)堂。我小時候常在這里玩耍,最愛爬到石獅子背上去。石面被太陽曬得溫?zé)?,摸著很舒服。那時獅子的眼睛還很清楚,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雨水沖刷得模糊了。
老輩人說,這石獅子是請了三十里外最有名的石匠來雕的。那匠人在祠堂前搭了個棚子,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罔徚苏齻€月。完工那天,全族人都來看,族長還特意擺了酒席。如今知道這事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就連那石匠的姓名,也隨著老一輩人的離去而湮沒。
清明時節(jié),總有人往石獅子脖子上系紅布條。開始我不明白,后來才知道是祈求平安的。說來也怪,這石獅子既不會說話也不會動,人們卻總愛把心事說給它聽。也許是因為它比人活得久,見得多了,就顯得可靠些。
最近祠堂要翻修,來了幾個城里人,說要給石獅子做激光掃描。他們拿著儀器忙活了半天,最后說這石獅子有歷史價值,要重點保護(hù)。老李蹲在一旁抽煙,聽完直搖頭:"保護(hù)?不拆就是保護(hù)了。"
我常想,這石獅子到底算個什么呢?說是文物吧,夠不上那個檔次;說是擺設(shè)吧,又承載了太多記憶。也許它就是塊被人雕成獅子模樣的石頭,因為活得夠久,就成了歷史的見證。
每天清晨,石獅子的影子最先被朝陽拉長;每到黃昏,又是它最后送走落日。它就這樣日復(fù)一日地蹲在那里,看著村里人出生、長大、老去。而它自己,除了身上多幾道皺紋,似乎永遠(yuǎn)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