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是在祖廟中的文化宣傳載體之一。文化是凝聚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東西,沒有文化的組織就是一盤散沙。而宗族這個概念之所以能夠延續(xù)上千年,就是靠著一代代傳下來的文化。文化僅靠著一輩輩的口口相傳顯然不是那么穩(wěn)妥,因為口說無憑。而如果口述再加上一些鮮明的證據(jù),那就足夠讓所有族人信服。所以,現(xiàn)代我們看到的許多祠堂,其建筑外墻多是采用青石浮雕的形式,尤其是正門所在的那面墻,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宗族文化的表達。例如祠堂門前的青石百子龍柱、浮雕墻上的人物故事浮雕、龍虎邊的青石浮雕、線雕等等,只要你去稍微注意下,幾乎每一個宗族的這些內容看似相似,但卻全然不同。
石雕是在宗祠古建筑中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宗祠寺廟都有條件使用大量的青石浮雕作為文化宣傳載體,所以當你看見兩個祖廟雖然相隔不遠,但一個是各種青石浮雕墻、龍柱、雙龍香爐、九龍地雕等等,另一個祖廟卻是簡單的墻面,零星的透雕石窗裝飾墻面,也不要詫異。不過,這兩個祖厝的建筑一定可以給你非常不一樣的視覺體驗。有青石浮雕的看起來就是豪、就是美,仿佛進入了藝術的殿堂。而簡單裝飾面的宗祠建筑,更接地氣,可以給人一種家的溫暖。有些人會說,這些石雕花錢不說,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其實不然。
石雕在祠堂建筑中的實用性??梢宰鑫幕d體的有很多,人們偏偏選擇青石或芝麻白花崗巖石雕,其實是有原因的。這些材料都是天然石材,是能工巧匠們一點點鑿刻出來的,沒有一點化學加工痕跡。這就意味著祖祠的那些石雕是經(jīng)受過幾千萬年風吹日曬而形成的,它的效果維持能力,是任何一種石材都難以比擬的。二則是可以有效承受建筑的重量。祖厝中的石雕龍柱往往都要起到承重的作用,這樣就不需要再去建造鋼筋混凝土柱,一對青石龍柱可謂是兼具多種優(yōu)秀功能:裝飾作用、文化載體、承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