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佛像擺件其實是可以分為很多類的,因為按照大小,佛像的名稱,佛像的姿勢,佛像的石材,佛像的工藝,佛像的藝術(shù)性,佛像的意義等等都是可以很好的區(qū)分這些擺件的,下面我們分別按照不同的分類進行一下區(qū)分:
佛像的大小,一般來說,超過3米的我們稱之為大型石雕佛像擺件,最高的可以做到七十一米,當然主要是更高的佛像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需要依托山而建,現(xiàn)在基本上沒有往這方面去開發(fā),所以最高的依然是以前的古跡。其實一般來說,超過9米,就可以稱之為超大型的佛像了,這種大型的佛像加工難度,加工的工期都會非常大,費時費力,所以一般情況下,一般不會建的過高。
小于1米的我們稱之為小型佛像石雕,最常見的就是石雕小和尚,這些一般在1米左右,雕刻的無比呆萌,是以釋迦摩尼小時候的造型為原型,不過在中國,小和尚的外觀變成了具有明顯特征的東方人,這也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改變,也是佛法的一種包容性,也是現(xiàn)代佛教變革和改進。當然更小的石雕佛像就大多以裝飾擺件而存在了。
如果按照佛像的名稱劃分,佛像也有著非常多的種類,我們可以了解一下:
佛陀:這部分是佛教的核心部分,也是佛法創(chuàng)始的基礎(chǔ)部分,從古老的燃燈古佛,釋迦摩尼,未來佛彌勒佛,再到我們熟悉的斗戰(zhàn)勝佛,很多佛我們都不太了解,但是一般來說,佛有五十三尊,但是這些不怎么會雕刻,一般選擇的常見的幾種,縱三十佛,橫三世佛,豎三世佛指:過去佛的燃燈上古佛,加上現(xiàn)在世的釋迦佛(原名“悉達多”),以及未來世的彌勒佛。橫三世佛是: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薩,左立普賢菩薩;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左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兩旁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這些基本的佛像雕刻做好了,基本上需要加工的石雕佛陀也就這些了。
羅漢:羅漢這個群體是非常龐大的,一般來說十八羅漢是代表的形態(tài),但是500羅漢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羅漢作品。
護法:四大天王及哼哈二將是最為常見的佛教護法了,這些基本上每個寺廟都會有。
沙彌:小和尚之類的代表佛的未來,所以我們也會劃入到佛像這一塊。
佛像的姿態(tài)也是我們常用分類擺放佛像的一種分類方式,一般來說,同樣等級的佛像在同一個場景出來的姿態(tài)是相同的,因為在佛教中,等級制度是非常森嚴的,任何等級的人都有這個等級所擁有的特權(quán)和殊榮。按照姿態(tài)的劃分,我們可以簡單的介紹一下這些姿勢所代表的不同意思。
第二種:坐姿比較隨意,比如坐在石頭上,坐在地上,這些都是對佛像日常生活的加工,描述佛其實和其他人沒區(qū)別的場景。
躺姿:這類姿勢開發(fā)是根據(jù)釋迦摩尼臨死之前的場景而來的,當然,后期經(jīng)過了加工,成為一種特殊美感的工藝擺件,這類主要是觀音,如來佛和彌勒佛,其他的躺姿的觀音倒是非常少見。
石雕佛像還可以按照石材的不同而劃分,常見的石雕佛像分為三個大類,我們分別說一下這三個類別中佛像的特點。
大理石石雕佛像:大理石石雕佛像現(xiàn)在最多的是漢白玉材質(zhì)的佛像樣式,其他的石材都很少見,這主要與大理石的顏色有關(guān)系,因為白色的佛像會看起來更加的潔白,有一種圣潔的感覺,而其他顏色的大理石因為紋路方面的問題,會出現(xiàn)很突兀的視覺感受,并且一般大理石都是軟性石材,加工起來容易破裂,特別是有線條的紋路部分,因為石材的韌性和結(jié)構(gòu)不均勻,保存起來難度很大。所以建議不采用這一類的石材做佛像。當然國內(nèi)常用的大理石材質(zhì)也無外乎幾種:漢白玉,川白玉,湘白玉,雪花白,九龍壁,松香黃,晚霞紅等等
玉石石雕佛像:玉石佛像的材質(zhì)基本都是小型的,這點主要因為玉石的開采難度的問題,并且玉石材質(zhì)昂貴,這兩點原因決定了玉石的佛像都是小型佛像,常見的有青田石,雞血石,長白玉,緬甸玉等加工出來的玉石佛像。
佛像如果按照的工藝來分,可以分為圓雕佛像,浮雕佛像,沉雕佛像,線雕佛像,影雕佛像等等,當然單純的工藝劃分是不能說明佛像具體加工的工藝種類,因為很多石雕是復合型的雕刻。只是各種雕刻工藝在整個佛像石雕中所占據(jù)的比例。
圓雕:這種加工手法是360全方位的加工方式,就是把石雕佛像的全身和局部都雕刻出來,在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佛像樣貌。這樣加工的方式是最為常用的石雕加工工藝,石雕圓雕工藝所展示的效果是全方面的,所以一般適用于單體佛像雕刻,一般以突出佛像的表情,佛像的大氣而存在。
沉雕:這一類的佛像是把佛像部分凹景區(qū),只加工佛像部分,這類相對比較少見。
線雕和影雕其實有相似之處,都是石板上進行的一種加工,線條多是用線條,而影雕多是用針刺出一個整體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