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寺院眾多,大中小型寺廟遍布各地,一些大型寺廟供奉著眾多佛像,讓許多沒有對佛教佛像有了解的朋友可是眼花繚亂,也不知道是什么佛,只要見到就拜,如此這般,也是稀里糊涂的一種信奉吧。而對于要對宗教人物雕塑進行加工的公司自然是要對佛教諸佛菩薩了如指掌。在大乘佛教中,對諸佛菩薩也會有進行一些組合來進行劃分,常見的寺廟幾種組合佛像有:華嚴三圣、西方三圣、東方三圣,這些組合是以一尊佛和兩位菩薩脅侍形式組成。還有都以佛像組成的:三寶佛、橫三世佛、縱三世佛、五方佛??吹竭@些組合,想必都是云里霧里的吧。本文就先介紹供奉在寺院石雕華嚴三圣,讓大家來了解了解。
石雕華嚴三圣佛
在華嚴經(jīng)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輔佐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來)。故“釋迦三尊”又被稱為“華嚴三圣”。釋迦牟尼佛被人們認為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在佛教地位很高,也深受廣大群眾的信奉,供奉在寺院大雄寶殿正中央,在很多影視劇中,人們喜歡稱之世尊、如來佛、大日如來等,是在民間知名度很廣泛的一尊佛陀。
左脅侍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右脅侍是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石雕華嚴三圣組合通常是坐像,中間石雕釋迦牟尼佛雙腿交叉盤坐在蓮花臺座上,文殊菩薩雕像端坐在坐騎獅子上,手執(zhí)如意,普賢菩薩石像坐立在六牙石象上,手執(zhí)蓮花。
華嚴三圣之文殊菩薩
文殊普賢菩薩作為毗盧遮那佛的兩位助手,在幫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過程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受到了佛教徒的喜愛。
文殊菩薩名號的梵音是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古譯: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jīng)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文殊菩薩智能、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薩,稱“大智”。
石雕文殊菩薩造像多變,其主要形象如下:
形象一:手持如意,代表以如意智慧破除煩惱;坐騎為獅子,代表以威猛無比震懾魔障。
形象二: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jīng)卷寶,象征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征,能開發(fā)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學生學業(yè)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職員心想事成,能讓你增加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力,使您在競爭中戰(zhàn)勝對手,使事業(yè)飛黃騰達。
華嚴三圣之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是理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并進,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敬奉普賢菩薩,使您實現(xiàn)最大愿望,除掉各種小人,增加領(lǐng)導者的權(quán)威,使您人生如愿以償,幸福美滿。
西方三圣佛
這樣的三尊佛擺放的形式是佛教中很常見的形式,大乘佛教認為,每位如來皆有大量菩薩脅侍,以便度化眾生,多半造像時會設(shè)置兩位脅侍菩薩以代表之,正如以上所述的有西方凈土的西方三圣、東方凈琉璃世界東方三圣等。
也有一些早期資料記載,釋迦三尊像形式的造像在貴霜時期(1世紀中葉—3世紀中葉)的犍陀羅藝術(shù)中相當流行,以現(xiàn)存的炳靈寺的三尊像造像和壁畫來看,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并不是現(xiàn)在的文殊普賢菩薩,而是彌勒菩薩和觀音菩薩,但因常年的殘損,很多已經(jīng)無法辨識出來哪些是釋迦三尊,但是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觀音二脅侍的三尊佛像形式,在早期是有延用的,但是到了后期,隨著佛教思想的發(fā)展,這組合形式的三尊佛菩薩開始弱化,而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華嚴三圣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菩薩。